会员登录|用户注册
繁体版 英文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涉税研讨
业务研讨
78家企业“被甩”!华泰证券:新三板这活我不干了
更新时间:2016-12-23 14:54:54点击次数:6206次字号:T|T

华泰证券12月21日发了一纸公告,然后就和新三板“后宫”中的78位“妃嫔”分手了。刚看到消息时,小编有点方,怎么说分手就分手,这么冷酷无情!不过了解情况后,小编又有些明白了。


华泰证券的发布关于终止主办券商推荐业务资质的公告事情是这样的:


将其主办券商推荐业务资质变更至控股子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并将旗下78家挂牌及拟挂牌(其中74家已挂牌、4家处于股份登记及在审阶段)企业的持续督导业务亦悉数转予华泰联合。


公告称,华泰已与上述78家企业协商一致,解除持续督导协议,这78家企业转由华泰联合证券督导并签署《持续督导协议书》。


公告就解除持续督导协议情况说明时特别强调,“本次解除持续督导事宜与本公司履行的持续督导职责无直接关联。”


“甩锅”是为内部业务梳理还是避险?


华泰内部人士称,终止主办券商推荐业务资质原因主要还是内部业务梳理需要。不过,在外部人士看来,这也许是风险切割的明智之举。


华泰内部人士还表示,新三板市场去年至今由热转冷,新三板挂牌、持续督导业务在华泰整个业务版图中也日渐式微,刚好华泰联合证券近期刚换了新董事长上台,新上的董事长刘晓丹在投行业务、尤其并购重组方面“确实很厉害”。


而今年以来,新三板成为主板上市企业的并购池,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趋势大家有目共睹。基于此,华泰将新三板业务转给华泰联合顺理成章,并且也希望开展新的大投行管理模式可以提振新三板业务。


一位大型券商新三板负责人认为,新三板监管越来越严,主办券商不好当,累死累活风险大,一个不小心很容易挨罚,华泰把新三板的业务剥给子公司,一旦子公司出个违规什么的,可以很方便切割,再严重的事,处理子公司就好了,不会因为一个小事,所有事情都要停下来,都不能做。


券商日子的确不好过


目前悬在券商新三板业务部门头上的利剑,则是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股转系统及各地证监局依照上市公司标准强力监管新三板公司,而由此带来的诸多处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股转系统发布了50多则关于主办券商的监管公告,涉及券商近40家。


华泰证券也曾在8月23日因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过程中存在三大违规事实,收到股转系统采取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的自律监管措施。


而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券商在新三板这块的业务就越发显得风险高、活多、钱少了。“在券商整个收入盘子中,新三板挂牌业务及督导收费是很微小的。”,“一个持续督导员对接8-10家企业是很正常的,但10-20万的持续督导费用却很难提高,‘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一旦有并购、IPO等业务机会,主办券商未必恰好拥有相应资源。”上海某券商场外市场部负责人表示。


该人士还表示,“一旦出现交易所自律监管或证监会处罚,则对券商的整体评级是有负面影响的,所对应的是真金白银,考虑到新三板挂牌业务的质量要求已经愈发趋同于IPO标准,监管亦愈发严格,新三板市场的业务规模和可能出现错误的几率,决定了目前新三板已经成为券商最容易收到负面评价的业务板块,这对一线部门领导是很尴尬的局面。”


券商新三板业务转型遇瓶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万家,券商原有商业模式终于撞向“南墙”,为期刚好三年。


挂牌业务性价比日趋下滑,新三板券商已经面临转型抉择,一哄而上赚取挂牌费用的主力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而做市业务在市场低迷的现状下,“保平避祸”成为普遍心态。


“利润已经在前两年收获,而风险却在第三年开始姗姗来迟,对于目前还在新三板业务中坚守至今的中介机构从业者,这种压力最近与日俱增。而前两年在业务模式不清晰的条件下,风控措施的碎片化和随意性令后来者愈发感到力不能支。特别是部分券商各地营业部人员承做的项目,目前正在成为‘烫手山芋’。”上述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表示。


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券商在沪深A股市场做‘通道’业务历史悠久、模式成熟且收益颇丰,而新三板市场化程度要远远超过沪深A股市场,券商的原有商业模式在这两种体系和价值观之中需要经历痛苦的转型,我们在这种转型中看到了众多中小企业证券化的迫切需要和由此衍生的市场空白。”上海新三体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勇表示,“我们愿意和券商一道合作,完成这种转型。中小企业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绝不是某一项服务,而是一整套服务,券商往往无法兼顾的咨询、PR、IR等业务空间巨大。”

(编辑:hua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