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合规享受税收优惠
更新时间:2021-11-03 14:59:00点击次数:6486次字号:T|T
近年来,科技发展创新备受重视,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在各项政策优惠促进下,市场掀起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热潮,而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相对应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的监管力度日益加强。
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21年9月印发了《关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新企业认定管理机构对已认定的高新企业展开资质复核抽查工作。此次抽查规模空前,地区材料抽检最低比例将达到20%。
在此之前,2020年8月,江苏省高企协调小组办公室其实已率先全面展开了对2020年有效期内的高企资质自查自纠工作。工作推动近1年后,江苏共有220家企业被取消高企资格,有关单位对上述220家企业已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进行追缴。
因此,如何夯实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以在确保税务合规的前提下应享尽享税收优惠政策,对股东、经营者和财税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高新企业资质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在高新资质存续期内,企业自身战略布局、经营调整或市场变化都可能使得企业无法继续满足高新的认定条件。关于此,我们列举了两种常见情形及可能的影响结果:
情形一(幸福的烦恼)
由于市场需求变大或具体客户订单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出现涨幅,且涨幅较大。然而,其研究开发投入的增加速度不及收入增长速度。这可能导致认定期内,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被稀释,从而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量化标准。
情形二(集团内重组)
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决定拓展新业务板块,发展新市场。或者,在进行集团内业务重组时,高新技术企业被并入不涉及高新产品的生产线或业务部门。由此,上述第一种情况中出现的研究开发费用占比稀释仍会出现;此外,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会随之下降。这些高新核心指标的摊薄将使得企业面临无法继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量化风险。
规划思路针对上述情形或其他可能会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认定指标的情形,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两类自源型挖潜研发和非研发业务剥离的规划思路,以确保核心认定指标可以满足税务监管的要求。我们简述如下:
自源型挖潜研发(从量化指标的研发端出发)
挖掘企业潜在还未被定性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的研发活动,比如前期的设计和对生产工艺的创新突破。这会需要向技术部门采集较多信息以及进行深入沟通,将税务语言和需求转化成技术部门可以理解的要求并反馈回来。
筛出更多符合高新企业口径下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这点基于对现有和上述新定性的研发项目基础之上。
非研发业务剥离(从量化指标的企业整体数据出发)
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新设生产公司或销售公司的形式,将不属于高新技术税务范畴的产能、收入及人员转移至新公司。
致同能如何帮助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继续满足认定条件的规划是一项势在必行,但又较为复杂的税务“工程”。其复杂程度不仅在于财务和税务规则较多以及数据量较大的税务定性(研发项目、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更是需要和技术、财务、税务、人力资源、商务和法务等部门的大量沟通,需要协调利益、头脑风暴和清晰化需求以明确行动方案。
致同团队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继续满足认定条件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整体方案,制定可落地的规则标准,从而最终帮助企业合规地继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概括来说,我们的服务具有以下优势,能为您切实解决问题。
业务的剥离基于公司战略和经营层面决策,需要与内部各部门展开沟通协调。然而,过程中会涉及各部门利益,将使得沟通及落地面临层层阻力。尤其是单一部门(如财税部门)在牵头执行时,往往更多关注对自身的影响,比如财税的规则和核算。这时,您需要依靠外部独立第三方财税机构作为沟通媒介并提出专业方案,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润滑企业内部的沟通,减少部门排斥情绪。
在实际剥离中,企业可选择以生产线或业务部门为单位对所涉及的收入、成本费用以及人员进行剥离。致同在该过程中对单一方案或混合方案下可转移收入,费用及人员做具体量化预测分析,帮助企业解决如何剥离以及具体剥离多少的问题。企业可根据量化结果及实际情况选择最终方案。
在合同/人员/资产转移过程中,致同帮助企业量化转移过程中的涉税成本,提出并协助落地税负最优的方案。例如,在构建与关联销售公司的交易中,各关联方需留存合理的利润,实现目的的同时确保满足转让定价的要求。
致同可以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税务解决方案,并结合您的实际情况,帮助您夯实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让企业合规地应享尽享高新税收政策,解决您的后顾之忧。如您就本话题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希望进行更深入和具体的探讨,非常欢迎您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们。
(编辑:hua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