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需关注这六大问题及七项措施!
更新时间:2019-08-09 16:20:00点击次数:5076次字号:T|T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先后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这些内控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流程控制、规范权力运行、促进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单位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政策方面的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定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贯彻和落实。
六大问题
其一,领导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是本单位业务简单,用不着搞那些复杂的内部控制。有的单位虽然开展了内控制度建设,但是没有把内控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工作做得不深入、不扎实、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的成分较大,对事业单位内控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二者的性质功能不同,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评价,肯定得不到准确地评价结果。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没有内控会议记录和重要事项的议事规则,缺少工作计划。
其二,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是规章制度缺失、控制节点不清、控制措施不力,缺少对单位风险点的分析和预判,对不相容岗位关注较少,缺乏制衡措施;内控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适用性不强;内控制度要么简单笼统,未触及问题的要害本质,要么长篇大论,不知所云,操作意义不大;制度过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例如在审计中发现,某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是20年前制定的,固定资产类别、折旧年限早已发生了变化,制度未做相应的修订;差旅费报销制度也是如此,国家根据各地的物价水平,修订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调整了不同省份和地区的补助标准,可是单位的制度还是十几年前的,没有及时修改,会计制度严重滞后于会计实践。
其三,监督机制弱化。具体表现在没有设置有效的内控制度监督机构;有的单位虽设置了内控监督机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职代会,是企业进行民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可是有的单位并不重视,有的职工代表是部门领导指定,并非民主产生;一些重大问题仅仅是向职代会做个通报,走个形式,并没有让职代会参与决策和监督,或者选择性的让职代会参政议政,重大问题或敏感问题绕过职代会;有的单位存在严重的违法现象,职代会通不过的议题,通过个别谈话,施加压力强行通过;没有设置内审机构或专职的内审人员,或者内审机构规格太低,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身兼数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导致内审形同虚设,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其四,人员素质不高。没有从工作需要出发对加入内控工作小组人员进行筛选,有些人员知识储备不够,办事能力不足,很多人对内控的概念不清楚,缺少必要的内控知识。
有的成员对该项工作不热情,不主动,敷衍了事,工作马马虎虎,效率低下。工作小组平时不开展工作,遇到内控检查的时候才有行动,临时抱佛脚,对照检查要求,临时搜集赶制材料,把内部控制制度做成了表面文章、面子工程。
其五,建设方式有偏差。很多单位为了省事,把内控建设的事情交给了中介。中介与单位缺少沟通,不了解实际情况,做出的方案公式化、表面化,对单位的内控实施缺乏适用性、指导性。
具体来说,内控建设存在“四化”现象:
流程复杂化。把简单的业务控制设置的异常复杂,流程不合理,手续繁多,为正常的工作设置了很多环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例如某单位报销差旅费的控制是这样设置的:出差前先到财务室填写支票领用单、部门领导签字、分管领导签字、财务领导签字,回来报销的手续,再到财务填写差旅费报销单,继续走一遍上述流程。一个报销业务,经办人员要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往返多次,才能办齐手续。
工作表面化。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做成了形象工程,工作组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制度放空炮的现象比较严重。
问题一般化。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内部控制上,看不出问题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所有的经济业务设置同样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当成了签字流程,没有体现制衡性和重要性原则。
内容雷同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没有反应本单位的特点,缺少针对性,也缺少具体有效的控制措施。
其六,缺少责任追究制度。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并加以实施,但执行效果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无人过问,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内控制度建设缓慢、实施效果不理想。
七项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单位领导是内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内控建设负主要责任。充分认识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是防错纠偏、预防风险的重要举措,是开展经营活动、保护国有资产安全、预防腐败的制度性保障。
二是完善制度。对照国家内控制度建设要求,对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梳理,查缺补漏,对过时的条款及时修订。制定制度修订计划,保证制度的适用性和效率性。关注重点业务和高风险业务的控制,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日常控制,预防滋生腐败,规避系统风险。
三是强化监督。建立监督机构,制定监督措施,行使监督权力,把监督的职能落到实处,是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
重视职代会的监督作用,职工代表要按民主程序产生,要有一定政治觉悟、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坚持真理,讲原则,不妥协,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站在职工的立场上,表达职工的诉求。
作为职代会工作机构的工会,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停留在收会费、看电影的阶段,要担负起对职工进行民主管理教育的职责,开展调查研究,检查监督职代会重要提案的落实情况。
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揭示内控制度缺陷,堵塞内控漏洞,提出改进措施,防范重大风险。
四是加强培训。全面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制定培训措施,把内控培训纳入职工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加强对内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重点培训,强化责任观念,提高履职能力,树立担当精神;加强对职工代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职工代表也应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重托,牢记自己始终是职工的一份子,是联系企业和职工的纽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把职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切实发挥好职代会的监督作用。
五是自建为主。在内控建设的方式上,可以考虑中介参与,发挥参谋咨询作用,但绝不能把内部控制建设的任务打包给中介。中介机构有专业上的优势,也有很大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对单位的情况不熟识,通过交流而掌握的一些情况多半是表面现象,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通常发现不了。
很多时候,单位花了巨额服务费,取得了厚厚的内控报告,但这种买来的成果对单位的工作指导性不大,往往成了摆设和应付检查的依据。所以,内控建设必须自建为主。
六是长效机制。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单位的经济活动也面临转型变革的挑战,这就要求内控制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更新完善;内控的实施,也要覆盖到各个业务层面,各个时间节点。
只有把内控和企业的发展绑在一起,和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真正做到常抓不懈,才能发挥内控应有的作用。
七是法律护航。内控制度的建设约束了某些人的特权,堵塞了一些人攫取不法利益的漏洞,导致某些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重视不够,执行不力,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建议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内控制度建设责任人的法律义务,规范内控流程,建立奖惩措施,保护为履职尽责受到排挤刁难甚至打击报复的工作人员,对于那些架空内控制度监督而造成经济损失、滋生腐败或者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责任人,给予应有的惩处。
(编辑:hua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