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不当之处 | 项目 | 原因 |
1 | 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唯一目标 | 目标 |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资产安全、报告、经营和战略目标 |
2 | 某公司经理:将内部控制作为任期内第一目标 | 目标 |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
3 | 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观点 | 目标 | 内部控制目标不仅包括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还包括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
4 | 内部控制可以杜绝财务欺诈、串通舞弊、违法违纪等现象发生 | 内控作用 | 内部控制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只能合理保证有关目标的实现,不能完全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 |
5 | 财务部经理兼任内审部经理 | 管理层 | 内审部应对企业内控进行监督,应保持相对独立性,财务部兼,使内控执行与监督混为一体,失去独立性。 |
6 | 财务总监管辖内审机构,并对总经理负责 | 管理层 | 为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最好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管理 |
7 |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总会计师兼任 | 管理层 | 审计委员会主席应当由独立董事担任 |
8 | 集团董事长兼任子公司董事长 | 管理层 | 身兼数职,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会导致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
9 | 建议内控机构直接对集团总经理负责 | 管理层 | 内控机构,应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 |
10 | 经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全责 | 管理层 | 董事会对建立键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负责 |
11 |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由公司首席执行官任命,并负责向管理层直接定期报告。 | 管理层 |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主管应由公司审计委员会批准,同时,内部审计师或内部审计的管理者应直接且定期向董事会报告。 |
12 | 审计部经理兼任审计委员会主席 | 管理层 | 审计委员会主席应当由独立董事担任 |
13 | 审计部审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 管理层 | 董事会负责审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
14 | 总工程师任总会计师 | 管理层 | 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有会计证,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
15 | 总会计师全权负责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集团内控 | 管理层 | 董事会负责内控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
16 | 总经理建议设立战略委员会,由其任领导 | 管理层 | 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 |
17 | 董事长关于请总经理组织起草修改公司章程议案,报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 审批 | 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由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或:股东]修改公司章程 |
18 | 发展战略建议经董事会批准实施 | 审批 | 应有董事会审议发展战略委员会提交的战略建议方案,报股东大会批准实施 |
19 | 各类业务事项均应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核批准 | 审批 | 各类业务事项应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批准,对于重大业务事项才需要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 |
20 | 建议简化投资审批程序,重大投资项目经投资部门论证并直接报董事长审批后即可实施 | 审批 | 重大投资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
21 | 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整体规划经本公司信息网络中心批准后实施 | 审批 | 该项工作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批准。 |
22 | 子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等,均由公司董事会集体统一决策 | 审批 | 子公司是一级法人,具有独立的决策权 |
23 | 技术性强的岗位不用轮岗 | 控制活动 | 关键岗位轮岗是一项内控措施,可发现和揭露关键岗位的舞弊行为,轮岗前应培训员工使其水平能够胜任 |
24 | 将全体员工实施内控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参考指标 | 控制活动 | 将全体员工实施内控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依据 |
25 | 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不能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报告 | 控制活动 |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
26 | 内审人员参与制定企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 控制活动 | 根据责任分工,内审人员的职责是监督内控的实施,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 |
27 | 所有不相容岗位或职务严格分离 | 控制活动 |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适应性原则 |
28 | 由审计委员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 控制活动 | 公司聘用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 |
29 | 子公司设立内部审计结构对总经理负责 | 控制活动 | 内控机构,应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不能由经营者直接负责,应保持独立性 |
30 | 子公司总经理、总会计师有集团统一任命,对集团董事会负责 | 控制活动 | 应由子公司董事会任命并对其负责,接受集团董事会监督 |
31 | 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 采购 | 不正确,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
32 | 由各子公司技术部全权办理固定资产采购业务 | 采购 | 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 |
33 | 负责人因得到某种好处就直接指定丙公司为供应商 | 采购与付款 | 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于大宗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 |
34 | 会计部门根据附发票的付款凭证登记原材料及应付账款 | 采购与付款 | 会计部门应同时核对验收单、订购单,核查材料采购真实性 |
35 | 突发较大金额采购,由总经理单独审批或采购经理预批准,总经理补批 | 采购与付款 | 对于例外情况下的突发采购业务,可以制度特殊采购处理程序,但不能有总经理一人审批,或在业务后总经理补批。易出现虚假采购或不恰当采购行为 |
36 | 未对采购设备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测试 | 采购与付款 | 设备是否符合质量和规格要求,需要考察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并采用技术测试的方式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解。 |
37 | 有采购部某人员进行询价并确定供应商 | 采购与付款 | 不相容职务,应分离 |
38 | 资产验收控制存在缺陷,未组织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对所购设备进行验收 | 采购与付款 |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确定检验方式,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对购买的物资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 |
39 | 出纳付款登记现金银行帐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 出纳与付款 | 不相容职务,应分离 |
40 |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财务登记等工作 | 出纳与付款 | 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出纳人员只是不得兼任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但可以兼任现金日记账等账目登记工作 |
41 | 出纳人员可以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 出纳与付款 | 不正确,出纳人员一般不得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
42 | 会计兼出纳 | 出纳与付款 | 会计和出纳岗位属于不相容的岗位,B公司由张某一人兼任会计和出纳工作不符合内部控制有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的要求 |
43 | 仓库保管员负责保管存货,并有处理破损商品的权限 | 存货控制 | 保管和处置存货是不相容岗位,分离 |
44 | 重要资产没有特别管理 | 存货控制 | 对关键部件应额外控制,确保保管调用转移经过批准;同环节两人或以上经办 |
45 | 担保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事项明细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权利和其他有关事项 | 担保 | 不正确,担保事项台账 |
46 | 甲公司未对乙公司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评估 | 担保 | 甲公司未对乙公司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评估,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不应当提供担保 |
47 | 亲属关系,为乙公司提供担保 | 担保 | 企业应当制定担保政策,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的事项,甲公司董事长与乙公司总经理是亲属关系,不应为乙公司提供担保 |
48 | 由B一人办理担保业务的全过程 | 担保 | 不符合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要求 |
49 | 由不熟悉担保业务的李某负责办理担保业务 | 担保 | 不符合控制环境中有关员工胜任能力的要求。 |
(未完待续)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